當民航因為天氣原因?qū)е潞桨啻竺娣e延誤時,媒體是否能夠再進一步,承擔起推動問題解決的責任?從源頭上,向旅客普及極端天氣下的交通出行知識,為旅客為民航提出有建設(shè)性的意見和建議。謾罵、指責都是毫無意義的。媒體其實更應該想想,如何促使問題順利解決,這才是媒體應該扮演的角色!
每當民航遇到航班大面積延誤,總會有新聞媒體發(fā)出批評民航的聲音。民航工作確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。旅客對航班延誤懷有怒氣,大多數(shù)是因為對民航后續(xù)服務不滿;旅客因航班超售無法成行而對航空公司不滿,大多數(shù)是因為沒想到自己是“被”超售對象;旅客指責機場物價過高,大多數(shù)是找不到和自己消費能力相當?shù)膱鏊?。交通需求是貼近大眾的一種需求,也算是民生范疇,媒體理所當然應該關(guān)注。
其實,新聞媒體不論是發(fā)出表揚或者批評的聲音,民航都應該坦然接受。但經(jīng)常是媒體長篇累牘地報道民航缺點時,民航人都憤憤不平。不是民航人不謙虛,而是覺得不公平。
以2013年的昆明長水機場“12·15”事件為例,12月15日~16日,云南遭遇了罕見的冰雪災害天氣,長水機場航班大面積延誤,上萬名旅客滯留機場。雖是天氣原因?qū)е潞桨啻竺娣e延誤,但是畢竟上萬名旅客滯留在機場。這首先就說明了民航與旅客在前期信息溝通上確實存在問題,不然為何如此多的旅客仍然趕往了機場?其次,即使再完美的服務,也一定有旅客不滿意,何況是服務經(jīng)驗不足兩年、在2013年初航班大面積延誤大考中已經(jīng)過一次失利的昆明長水機場呢?然而,媒體對這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卻呈現(xiàn)出一片亂象。亂象表現(xiàn)在一些媒體報道一邊倒地偏向旅客,缺乏民航的聲音,不夠客觀和理性。這些不公正的報道不僅沒有真正起到監(jiān)督作用,推動問題的解決,反而傷害了民航一線員工的工作熱情,甚至從劣幣逐良幣定律來看,傷害了高素質(zhì)的旅客。
比如在航班延誤期間,旅客存在霸機行為;個別柜臺的電腦被過激旅客砸壞;旅客因與航空公司賠償金額無法達成一致,情緒激動之下在改簽柜臺上張貼了該航空公司工作人員電話;機場為旅客提供了毛毯6000條,但丟失率達到30%以上。對于這些不文明的行為,卻很少有媒體曝光。媒體將焦點集中在了描述旅客不滿情緒上,而忽視了事件中的其他群體。
在公共事件中,媒體當然應該關(guān)注個體,但是也不能忘記新聞真實的原則,不僅要求新聞事實真實,也要求新聞本質(zhì)真實。這就要求媒體關(guān)注不同樣本的個體,既要看到對服務不滿的旅客,也要看到夸贊民航的旅客;要看到旅客,也要看到民航職工。在關(guān)注個體的同時,媒體也要關(guān)注全局。大多數(shù)旅客行為是否值得肯定?少部分旅客不恰當行為如何制止?民航大多數(shù)單位服務是否值得肯定?云南民航整體表現(xiàn)是否較2013年初那次航班大面積延誤有所進步?民航還有哪些環(huán)節(jié)存在問題,如何改進?
在公共事件中,媒體更應該推動問題的解決,而不是情緒的點燃。一旦發(fā)生航班延誤,民航和旅客的關(guān)系只能是雙贏或者雙輸,而不是對立的兩面。旅客配合民航單位安排,民航全力以赴盡快恢復航班正常,這是雙贏。旅客出現(xiàn)過激行為,民航一線員工受傷,工作人員數(shù)量被迫減少,航班正?;謴褪艿接绊?,這是雙輸。在雙贏或者雙輸?shù)年P(guān)系下,媒體應該考慮怎樣引導輿論才是恰當?shù)?。在公共事件中,群眾的情緒很容易被煽動。情緒一旦被點燃,只會導致更多不冷靜的行為發(fā)生,只會陷入更嚴重的雙輸局面。